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瑞信不再可信央行能不能行?

时间:03-21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54

瑞信不再可信央行能不能行?

全球金融市场度过动荡一周。美国3家地区性银行5天内倒闭,瑞士信贷银行股价3天内接连暴跌,连续爆发的银行业危机震惊全球,市场恐慌情绪急剧飙高,已隐有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如果说美国一系列银行倒闭事件还只局限在特定地区和行业,那么在大西洋彼岸,紧随其后的瑞士信贷银行暴雷就险些将全球重新拖回2008年的“雷曼时刻”。3月14日,瑞信银行提交了原本定于9日公布的年报,自曝在2022年及2021年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消息一出,瑞信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宣布不会再向瑞信注资,叠加美国市场正在溢出的恐慌情绪,瑞信欧洲股价15日盘中一度暴跌30%。瑞信是全球3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瑞士第二大银行,业务面极广,所谓“大到不能倒”。股价暴跌次日,瑞士央行紧急宣布将向瑞信提供500亿瑞郎以增强流动性,然而由于市场对瑞信的信心依然不足,该银行股价短暂回温后即于17日再度下跌8%。根据19日最新消息,在瑞士政府斡旋下,瑞士银行集团已经宣布将以30亿瑞士法郎的价格收购瑞信,为此,瑞士政府将提供最高90亿瑞郎的损失担保,瑞士央行也承诺将向合并后的银行提供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援助。瑞信银行赫赫百年,落得如此唏嘘终场。瑞信股价大幅下跌,也给整个欧洲银行业带来了考验。3月15日当天,欧洲银行股发生大范围暴跌,银行业指数整体下跌7%。法国巴黎银行股价下挫近10%,法国兴业银行股价下跌约12%,德国德意志银行、荷兰ING银行股价跌幅也超过8%。17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包括法国兴业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在内的多家大型银行已限制开展与瑞信银行相关的新交易。然而仅仅限制交易,是否足以隔离风险?现在,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摆在了欧洲银行业面前:一为监管应对措施是否充分;二为市场信心能否稳定。2008年金融危机曾给欧洲带来长达10年的动荡期,不仅触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也让数个国家的经济疲软多年。这场“全球大地震”之后,欧洲实则制定了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其中最主要的规定就是要求银行提高资本水平,减少靠债务为业务提供资金的做法。英国金融研究机构本周数据已显示,欧洲银行业的平均流动性覆盖率目前远高于美国银行业,这意味着一旦遭遇特定压力,在随后30天内,欧洲银行持有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应对资金流失的能力优于美国银行;美国信贷评级机构穆迪也表示,欧洲银行持有的债券比美国银行为少,因此受利率波动影响较低。从这一方面看来,目前似乎还并不必过度担忧其他欧洲银行也步上硅谷银行与瑞信的后尘。然而,目前发生的一切或许还只是前奏,真正致命的金融地震可能将由严重受损的市场信心引发。“信”字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而在过去一年中,欧美主要央行连续激进加息,使得银行业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负债结构问题逐渐暴露,这很难不让投资者心生疑虑。加之近3年全球经济连续遭遇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冲击,始终萎靡不振,投资者的心态也愈发谨慎。瑞信被广泛认为是欧洲近年来最脆弱的大型银行,2021年两次重大投资失败造成数十亿美元亏损,2022年全年又亏损73亿瑞郎,成为2008年以来的最大年度亏损。此次在欧洲率先暴雷,正是所谓“麻绳专挑细处断”。然而市场神经本就紧绷,部分怀疑又被瑞信此次风波坐实,一旦不信任感蔓延失控,欧洲其他银行还是否能独善其身,仍未可知。值得注意的是,在瑞信承认财报内控存在“重大缺陷”之前,欧洲央行已公布消息称将于16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届时极有可能继续加息。瑞信为何选择抢在会议召开前自爆?原因也众说纷纭。有声音认为,这是由于欧洲银行业已普遍难再承受加息带来的流动性问题,瑞信此举正是为了逼迫欧央行放缓加息脚步;也有人推测,这背后或许存在美国的推动。美国原打算于22日宣布下一轮加息,但如今同样因银行业危机骑虎难下。若能利用瑞信事件迫使欧央行在16日改变加息计划,则美国下周即使调整政策,也总算有所铺垫。不过,无论这是瑞信还是美国的计划,目前看来都已落空。16日,欧洲央行宣布决定,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再度上调50个基点,这一加息幅度符合瑞信危机前的市场预期,换言之,在保障流动性和遏制通胀之间,欧洲央行选择了后者。毕竟,如果欧洲央行顾虑于金融稳定而推迟决策,可能损害公众对其价格稳定的承诺的信任。而一旦央行失去市场信任,货币政策失灵,更大危机就将逼至眼前。另一方面,对于现阶段的欧洲而言,对系统性安全的诉求要高于流动性安全。持续高通胀诱发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经济增长率下降等后果,长远看来,损失将远高于瑞信亏损的几百亿欧元。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记者会上也强调,欧央行预计通胀未来很长时间内仍将处于过高水平,因此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以确保通胀率及时回归到2%的中长期目标。与此同时,欧央行也在密切关注当前市场紧张局势,政策工具箱已准备就绪,可在必要时向欧元区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欧美央行普遍选择印钞放水,虽然短期内安抚了公众情绪,但后续引发的高通胀同样无可避免。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全球能源与供应链危机,更加刺激通胀狂飙。面对通胀,各央行只能以加息应对,而屡屡暴力加息又将利率迅速推高,导致融资成本不断上涨、流动性受滞,最后逼迫问题在依赖高杠杆或资金链不够雄厚的“薄弱环节”率先爆发。早在3月2日,美国黑石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生违约,就已传达出一种前兆信号。欧美金融业当下这一片哀鸿,很难说不是某种程度上的自食其果。目前,欧美央行已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难以同时应对金融市场危机和通胀,全球市场都如惊弓之鸟,紧张等待美联储22日的利率决议。情况会更好吗,还是更坏?第二只靴子尚未落地,仍需持续观望。(英伦圈综编,原文刊载自“欧洲时报”;作者:关梦觉;转载请注明。)点亮“收藏”“点赞”“再看”三连~3月春暖花开!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